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是自治区唯一所以生态环境命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以“13418”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发展内涵,打造技能人才成长的“生态”沃土。
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融多方之力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初夏,漫步校园,环境典雅,步履匆匆的学子,带着求知、期待,满心欢喜开启一天欢乐的学习之旅……
环境工程实训基地,内蒙古滟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买军,通过真实生动案例,向学生详细讲解着污水处理从预处理、生物处理到深度处理的完整流程,手把手教学如何调试活性污泥浓度、精准控制曝气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污水处理的核心技术,诠释着匠心精神的传承。在校企合作企业绿京华的实训基地,李夺等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实践技能的企业导师,将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标准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最实用的技能。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从项目策划、执行到交付全程参与,深度体验企业的工作流程与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面临社会需求多样化、学科专业差异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挑战。如何做强、做优、做特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层次及能扎根基层的人才,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大胆探索,创新打造了“13418”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组建环境工程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园林技术三个专业,融通技能大赛、岗位能力、课程知识、1+X证书,搭建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实时对接德育培养、课程标准、技能比赛、实习实训、校企共评、交流会议、展览活动、赋能融合8大板块,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全方位覆盖。
创新人才培养举措 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不缺位”
学院积极对接基层生态环保岗位,将德技并修贯穿育人全过程。一方面,构建“环境育人、生态润心”立德体系,通过设计“思政红+生态绿”思政育人方案、创建“暖心生态”党建品牌、开发生态环保类课程思政资源库等措施,营造浓厚的生态育人氛围。另一方面,学院创建了项目化赋能体系,遵循“技术服务社会、实践融于教学”的特色,设计“项目轮训+做学合一”的赋能方案,让学生深入一线参与生态环保项目,提升基层岗位服务能力。
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学院根据地方及产业发展情况,紧紧按照“13418”人才培养这一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创建了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了产业学院,以企业化运营模式,不仅成立了绿京华产教(鄂尔多斯)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对外培训,还成立了“晶泰”“绿京华”等工匠班,为行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学院大力通过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更加精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更加彰显:2025年,学院作为自治区唯一参建院校,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智慧气象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协议》,承担环境气象等特色教学课程;2025年学院与内蒙古滟晴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双方将在实训基地共建、课程思政库建设及就业服务等领域深度协作,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培养德技兼修的高技能人才。
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万千青年学子皆成才尽展才
凤飞千仞、薪传八方。自“13418”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院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出一批批技能之“材”,书写着职业教育赋能发展的精彩篇章。
毕业生初次就业落实率逐年提高,从2023年开始达到100%,升本率逐年提高,创业人数5-10人/届,参军入伍5-10人/届,学生进入国家能源集团、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国企,实现了高质量就业。高就业率带动了专业招生数量逐年提升。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3份,完善专业课程标准20门,实现岗课赛证有机融合,培育优质核心课程2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院累计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技能竞赛及双创比赛等30余项;组织学生考取1+X技能等级证书3项,通过率90%以上。新增校企合作企业多家,北控水务、汇能集团有限公司等,累计为本土生态环保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1000余人,为生态环保行业企业培训员工2000余人次。
在建设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13418”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将日益凸显,这一模式既回应了产业变革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又坚守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实践,持续迭代育人模式,通过实践实证,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供稿: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杜美娥,温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