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0度的四川宜宾,被联合国教科文及粮农组织誉为“在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山水交融,生态独特。
在这里,中国浓香白酒的卓越代表——五粮液得以诞生,并凭借浓香醇厚的口感和精益求精的品质,享誉海内外。
为更好地探寻五粮液的品质密码,便于消费者更好了解五粮液古窖池及酿造技艺的传承与奥秘,由五粮液匠心打造的《TA说:活窖之美》专题视频(第三季)陆续上线,共通过6期12集专题视频,邀请六位中外社科、人文、考古、酒业、美食领域的专家学者,从“连续不间断酿造700余年”的五粮液元明古窖池群、五粮液“传承逾千年的酿造技艺”等多个维度,系统解读五粮液的浓香奥秘、“活窖”之美,以及五粮液品质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酒食新消费注意到,在本季《TA说:活窖之美》系列主题视频中,《微生物之城》格外引人注目。长期以来,消费者对酿酒微生物知之甚少,存在认知壁垒。通过本期节目,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酵工程工学博士徐岩通过生动巧妙的比喻,以通俗易懂的话语,更好地为消费者解读微生物在五粮液酿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微生物的视角解读了五粮液风味独特的秘密。
微观世界的“生命联盟”:一座功能完备的微生物之城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五粮液的浓香密码是什么?答案,就在这些活窖中。
在节目开始,徐岩教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五粮液独特品质的重要支撑,正源自窖泥中那座看不见的“微生物之城”。

在这片“生命沃土”里,生活着亿万微生物居民。它们经历了700多年演化,彼此磨合形成“生命联盟”,构建起一个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微社会”。
徐岩介绍,在这里,微生物居民分工明确、紧密协作:酵母菌如同城市的“能量工程师”,负责将粮食中的糖分转化为酒精,为整个发酵过程提供动力与活力;乳酸菌扮演着“风味设计师”的角色,调配出丰富的有机酸,让酒体更加柔和、醇厚;霉菌则是城市的“美化师与环卫工”,它们悄无声息地分解粮食中的大分子物质,如同整理资源的城市清洁队,将复杂原料打碎、重组,生成丰富的酯类、醛类等香气分子,为五粮液带来令人沉醉的芬芳。

这座微生物之城甚至拥有一套自我治理的机制。各菌群环环相扣,形成稳定的共生体系。一旦有外来微生物入侵,系统便会主动调节,恢复平衡,确保酿造微生态的稳定与纯净。
科学印证传统:一株以“五粮液”命名的菌株
科学的探秘,不仅揭示了现象,更印证了传承。科研人员从五粮液老窖泥中,成功分离出了多个未命名的新菌种。其中一株表现尤为突出的己酸菌,被命名为“解乳酸己小杆菌”(JNU-WLY1368)。

“JNU-WLY”的前缀,凝聚着江南大学与五粮液协同攻关的智慧。而“1368”的编号,不仅是一个代号,更是对源起元明、数百年传承不息的活态酿造文化的致敬。
而这株菌也是酿酒行业中首个以企业命名的菌株,是五粮液窖泥中独有的生命印记。
徐岩表示,研究发现,这株新种己酸菌具有更广泛的底物谱,是目前唯一可降解乳酸的己酸菌,在窖泥微生态系统的稳态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
更重要的是,它从科学层面首次印证了“千年老窖万年糟”这一传统经验——窖龄越长,解乳酸己小杆菌含量越高、活性越强。这正是老窖池能持续酿出好酒的底层逻辑与科学密码。
从古窖到全球:“活态”文化的传承与升维
从元明古窖池的深沉呼吸,到实验室显微镜下的生命奥秘,五粮液穿越时间,守护着这一方“活”的遗产。微生物不语,却用自身的演化与协作,写下浓香白酒最底层的品质密码。
为了让这座“微生物之城”永葆活力,五粮液的酿酒师们如同精心的“微生物培养师”,通过独特的“养窖”技艺,控制着温度、湿度和空气,为微生物创造最宜居的环境。五粮液更首创了“古窖泥搬迁和活态繁衍技术”,让古窖池的酿造密码在新窖池中延续传承,赋予古窖池群持续的生命力。

这份对活态文化的守护,也驱动着五粮液品牌的现代化升维。通过“考古五粮液”“和美文化节”“五粮液501古窖池中国白酒文化圣地”等项目及IP深度文化链接,将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品牌叙事。同时,五粮液以“白酒+”战略打破圈层,并借助“和美全球行”活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活窖之美”与“和美”智慧,传递至全球,成为世界读懂中国文化的飘香名片。
结语
一杯五粮液,是时间酝酿的醇香,是匠心传承的精髓,更是数百代微生物生命联盟与千年酿造文明共同谱写的“和美”乐章。
700余年来,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五粮液以其不可复制的“活窖”之魂,持续展示其独特风采与稀缺价值。步入发展新阶段,五粮液凭借“双国宝”优势,以活态文化之美,持续擦亮“大国浓香和美五粮”的金字招牌,在世界舞台书写着历久弥新的品质密码与文化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