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长江之畔的湖北宜昌再传绿色发展捷报。11月6日,宜昌市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成功举行,远安县九子溪、兴山县西湾等6条小流域的“生态身价”首次通过市场交易得到确认,总交易金额达2.18亿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5000万元。这标志着宜昌在探索绿色水经济、深化水利“三资”改革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谱写了“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作为三峡工程坝区所在地和“引江补汉”工程源头,宜昌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特殊使命。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首站来到宜昌,立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规矩。七年来,宜昌始终牢记嘱托,将水土保持作为筑牢三峡生态屏障的根本举措,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3.17%,长江宜昌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建成68条生态清洁小流域,为生态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北省水利“三资”改革启动后,宜昌率先将水土保持领域作为主战场。宜昌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水利部门牵头抓总,通过系统梳理水土保持形成的资源、资产与潜在价值,明确生态产品权属,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创造了制度条件和市场环境。
此次集中转化的6条小流域,其价值实现过程呈现出鲜明的宜昌特色:市场感知超前,政企同向发力塑造良性循环。区别于传统“政府投入、后再转化”路径,宜昌在生态产品培育初期就展现出强大市场吸引力。在水利部门累计投入1.34亿元财政资金进行系统治理的同时,敏锐的社会资本已提前介入、共同培育,累计撬动市场主体投入达4.1亿元。这种“治理与开发同步规划”的模式,确保了生态产品紧贴市场需求,实现了价值转化链条的“无缝衔接”。
目标多元复合,生态价值赋能移民安稳致富。本次转化不仅追求经济回报,更注重社会效益与政治责任的统一。长阳县白氏溪小流域的转化核心区是湖北省知名的大中型水库移民集中安置点。通过将478.12亩梯田经营权进行价值转化,直接用于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为移民创造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探索出“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移民安稳”协同推进的“长阳样本”。
产品特色鲜明,“小流域+”模式精准对接市场。各小流域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出独具竞争力的生态产品。秭归县宝塔河小流域深耕茶产业,建成湖北最大“万亩早茶基地”,本次茶园经营权转化价值超千万元;五峰县横河小流域依托高山气候和秀美风光,将林地经营权转化为发展高山滑雪与生态康养的优质资产;其他流域也分别结合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等既有品牌,实现了生态产品的差异化供给。
产业根基深厚,依托成熟平台实现高位嫁接。此次转化的成功,得益于对现有优势产业和成熟平台的深度融合。远安县九子溪小流域本身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水利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当阳市玉泉河小流域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已建成的示范工程,吸引了1.955亿元大规模投资。这种“高位嫁接”模式显著降低了开发成本,提升了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和转化效率。
从九子溪的民宿旅游到宝塔河的万亩茶山,从横河的高山滑雪到白氏溪的移民新业,这六条小流域的绿色转身,深刻诠释了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完全能够将守护长江生态的“政治责任”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这不仅为三峡库区找到了“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绿色水经济、推进水利领域资产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宜昌经验”。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