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白塔村,村民李大爷家后院的沼气池前不久刚完成改造。这个建于2005年的池子,曾为全家提供炊事能源,如今已“退役”,被改造成了能通风的化粪池。“不用了,但留着有危险。这样改一下,安全多了,还能继续用。”李大爷说。
20世纪70年代,四川农民自发建沼气解决燃料难题引起全国关注,时任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也曾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带动陕北沼气建设热潮;2001年后,国家投入数百亿财政资金,户用沼气迎来发展高峰,最高峰时全国4200万户,解决了2亿多农民炊事、照明问题。然而,随着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大量农村户用沼气池闲置,带来安全隐患。“昔日功臣”如何“退役转型”?去年以来,四川正通过一场针对农村户用沼气的安全分类处置试点,迈出了解题的第一步。
白塔村的“沼气池变形记”
10月下旬,走进白塔村,昔日家家户户院坝里的沼气灶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贴着“安全处置完成”标识的化粪池、蓄水池。“全村172户180口沼气池,已全部完成分类处置。”青神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徐海涛蹲在一口改造后的蓄水池边介绍,“你看这个,原来的沼气池清掏干净后,加装了防护栏和盖板,现在用来储存雨水浇果园,安全又实用。”
在村民李大妈家,一口仍在使用的沼气池显得格外“特殊”。“我家还养着几头猪,原料够,沼气灶偶尔还能用。”李大妈说,村里技术人员定期来检查,换过老化的管线和脱硫器,“现在用着放心,就是不像以前那么依赖了,平时还是用电较多。”徐海涛补充道,全村仅4口沼气池继续使用,其余176口分别改造成化粪池(127口)、蓄水池(38口)和报废拆除(11口),“继续用的都是有稳定原料、维护意愿强的农户,其余的都按‘一户一策’消除了隐患。”
图为工人对沼气池进行改造,将改成化粪池。受访者供图
什么是沼气?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冉毅给出通俗解释:“就是有机物质在密闭环境里发酵产生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硫化氢,甲烷易燃易爆,硫化氢有毒,这也是闲置沼气池要安全处置的原因。”
图为改造完成的化粪池。受访者供图
负责白塔村改造施工的乐山勤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蒋志伟,对改造细节了然于心:“改化粪池要加通气孔,防止气体积聚;改蓄水池要做好防渗;拆除的话得先清掏沼渣,再用素土回填。”
户用沼气为何渐渐“退休”
“全省219万户用沼气,实际使用率仅32%左右。”四川省农村能源发展中心三级调研员郭亮的话,揭示了四川户用沼气的现状。在他看来,户用沼气淡出农村生活,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原料断供”。“以前农村家家户户养猪,随着生产生活环境变化,现在散养户少了,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又有专门处理渠道,沼气池‘无米下锅’。”郭亮举例,白塔村早年几乎家家养猪,现在仅5户有养殖,“没了猪粪,沼气池自然就闲置了。”
图为工人对沼气池进行闲置封存。受访者供图
其次是“替代冲击”。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天然气入户和液化气普及,便捷稳定的能源成了农户首选。“以前用沼气做饭,冬天产气量少,还得备着柴火;现在拧开天然气灶,火稳得很。”白塔村村民刘大姐的话很实在。冉毅也认同这一点:“户用沼气受季节、原料影响大,而电、天然气等商品能源更适配现代农村生活。”
“以前每个乡镇都有沼气工,现在没了新建项目,沼气工转行的转行、兼职的兼职。”徐海涛坦言,青神县早年有20多名专职沼气工,现在仅剩3人兼职,“农户想维护沼气池,都找不到人,时间长了只能闲置。”
图为沼气池完成闲置封存。受访者供图
闲置的沼气池还藏着安全隐患。“沼气池若不处置,可能出现人畜跌落、气体中毒、池体爆炸等事故。”冉毅回忆,从全国来看,近几年一些省也陆续发生沼气池事故,“这也是我们推进安全分类处置的主要原因——不能让‘老物件’变成‘新问题’。”
试点经验如何推广?
“户用沼气虽然渐渐退出,但它在缺煤少柴的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冉毅感慨,在能源短缺的年代,户用沼气解决了农村“烧柴难”问题,还减少了森林砍伐,保护了生态,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仅凉山州,户用沼气就保护了168.4万亩森林,这是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在双碳背景下,沼气的负碳价值正在延续。在全国,农村沼气正经历从户用小型池向规模化沼气工程的转型。截至2024年底,全国户用沼气存量792万户;而大中型沼气工程达6.7万处,生物天然气工程加快发展。
“沼气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朝着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郭亮表示,党的二十大以来,四川深入落实户用沼气网格化管理和沼气工程清单制管理制度,坚持把沼气安全落实到“最后一米”,全省农村沼气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当前,四川正积极谋划“十五五”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沼气工程纳入碳减排交易,探索绿色能源站、绿色肥料站、绿色服务站“绿色三站”建设,为新时代农村能源革命注入绿色新动能。
而白塔村的试点,正是为了解决户用沼气“退休”后的难题。“我们将建立‘省级指导、市级督导、县级实施、村级落实’的四级工作机制,摸清每口沼气池的情况,再分类处置。”徐海涛拿出一本台账,上面记录着每口沼气池的位置、处置方式、责任人。
“技术上已相对成熟,关键是资金和农户意愿。”冉毅指出,海南已建立省级财政支持的废弃沼气池拆除机制,四川也需探索“政府+农户”成本分担模式。若全省推广,219万口沼气池需要大量资金,地方财政有一定压力,但安全生产工作必须推进。
同时,改造后的安全隐患仍需注意。“沼气池改造成化粪池、地窖后,虽然功能改变了,仍属于有限空间,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产生的风险还在。”冉毅强调,近年发生多起化粪池安全事故,“必须加强宣传,让农户知道不能私自下池,作业前要报备、通风、检测,还须配备防护装备。”
11月7日,四川将在青神县召开全省农村户用沼气安全分类处置现场观摩会,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代表将实地观摩白塔村的做法。郭亮表示:“我们将推动每个市(州)选一个村试点,深入探索总结经验后再推广。”
作者:姚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