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2025年首届智慧农业创新大赛在浙江德清县举行。来自智慧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带着最新研发的装备展开激烈角逐。东道主浙江战绩出色,在温室搬运机器人赛道包揽冠亚军,并在巡田无人机赛道收获亚军和第四。
这样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2021年,浙江启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加速农机化进程,截至去年底,全省农作物和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83.09%和91.89%,比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前分别提高11.59和9.39个百分点,增速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赛场内再看田间地头,“浙系”农机正突出重围走出一条独特的“J型曲线”。
为农机“瘦身”,驰骋山区大显身手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浙江复杂的丘陵地貌、零散的田块分布,这些都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巨大挑战,铁牛再厉害,终究难上山。如何实现“有机可用”“有机好用”,尤其精准狙击丘陵山区的“巴掌田”?这正是浙江发展新型农机装备产业的焦点,也是给全国乃至全世界广大丘陵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方案。农机“瘦身”,正乃第一步。
困境意味着发展潜力。2023年,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四部委印发通知,明确浙江携手贵州、云南共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浙江闻令而动,马上制定实施方案,金华、台州两地则直击要害,把农机小型化、轻量化、丘陵山区适配化作为重要的研发方向。两地还形成了一个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目前已拥有农机装备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上市企业9家。
图为插秧机正在进行作业(资料图片)
走进位于金华永康的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车间,一台台崭新的小型拖拉机整齐摆放。成立十年来,该公司专注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区地形的小型农机,成绩斐然,其自主研发的丘陵专用高速插秧机曾一举打破国外品牌在该领域的垄断。“目前,我们的25马力小型拖拉机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了近一半,广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出口订单量占到一半。”总经理李波军说。
10月下旬,在绍兴嵊州市举行的全省丘陵山区农机先导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星莱和公司的小型轮式拖拉机赫然可见,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攻关成果。比如,纯电动履带式旋耕机、乘坐式采茶修剪一体机、履带自走式田间搬运机等,这些都为种好“巴掌田”提供了精准解决方案。
目前在全省,已形成杭州、绍兴、衢州茶叶机械,宁波、绍兴农机动力装备,台州植保、水泵、渔业养殖机械等七大农机产业集群。短短几年,浙江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数已位居全国三甲,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居南方水稻产区前列,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浙江丘陵山区适用农机正在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转变。
农机装“翅膀”,上天也能种好田
现在正值秋收冬种的关键时期,龙游县种粮大户、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红专在忙完田里事后,带着技术人员专门跑到农机仓库检查无人机的运行情况。“这可是我们的宝贝。一架无人机,3小时就能完成300亩农田的喷药流程,这可是相当于40多个人整整一天的工作量啊!”他如数家珍,得益于这些无人机,实现病虫防治率达100%,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达50000亩次以上。
浙江是国内较早发展低空经济的省份,并且很早应用于农业领域。今年2月,浙江又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个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打造生产作业、监测、服务、运输、治理、农文旅消费等6大低空经济场景,勾勒了未来三年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的发展蓝图。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植保飞防、田间管理等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
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浙江文信机电公司,引擎轰鸣声不绝于耳,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无人机的空中操控性能。“G50是我们最新推出的明星产品,它搭载的AI智能航线规划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地形障碍,定位精度达到20厘米左右,飞行作业更加智能,普通农户经简单培训即可独立操作。”公司董事长阮玉根表示,眼下,公司已实现整机六成部件自主化生产,累计斩获51项专利,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植保无人机量产。
图为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田间作业。叶敏 摄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浙江就开始使用农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十年后更是直接将植保无人机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是全国首批6个试点省份之一。由此,无人机数量和推广应用面积步入超快轨道。去年,全省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已达8173架,主要农作物飞行作业面积达588万亩,分别相较农业“双强”行动实施前增长了244%、32%,极大节省了人力和农药用量。
此次智慧农业创新大赛的巡田无人机赛道中,浙江大放异彩。“以往,传统人工巡田是项繁重的体力活儿,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只能巡查五六十亩。现在,用上无人机只需10分钟左右,效率提升惊人,且数据更加精准。”来自浙江大学的科研人员陆旭奇介绍,他们把深度学习模型植入无人机,通过多光谱成像,实现1600多种水稻的生育期监测,显示作物生长趋势,从而出具田间“处方”,精准指导生产。
“下一步,浙江将通过标准制定、场景拓展、人才培养等抓手,让‘会飞的农机’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装备更“聪明”,让田野拥抱智慧
赛场上,一款来自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的机器人表现优异,引来不少目光。尽管“身材”小巧,自重仅30多公斤,却拥有着超越自重7倍有余的“大力士”级载重,具备十足动力的同时,还能自主“学习”并避开障碍,顺利运载重物冲破终点线,在温室搬运机器人赛项一举夺魁。在现场,这样的智慧农机装备比比皆是。
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也为农机应对农业种类繁多且环境复杂的生产场景提供了“最强大脑”。被誉为“杭州六小龙”之一的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8月宣布,将打造农业款“机器狗”,搭载农业专用传感器及AI视觉系统,通过多维传感器和高精度视觉算法,可以在复杂光照条件和叶片结构多变的环境下,精准监测幼苗生长并采集实时田间数据,以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运营农场。
图为机器人正在畜舍内进行作业(资料图片)
“智慧农机”在生产端的井喷式爆发,首先要归功于渐趋完备的顶层设计。去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作为全国智慧农业引领区,浙江迅速响应,马上出台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全省智慧农机的应用勾勒了蓝图。随着人工智能在庄稼地里的潜能不断释放,“智慧农机”向“智慧农业”的转型不断提速。
立冬将至,桑叶未绿,传统养蚕的季节还没有来临,但在位于嵊州市的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却是一派繁忙景象,传送带上蚕宝宝正在啃食着由人工配合饲料制成的“饼干”。而在另一个恒温恒湿的车间里,蚕宝宝吐出雪白的丝线忙着织茧。
“我们采用了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对饲养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可以做到自动精准控制。在这些流水线上,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已不复存在。”该公司负责人金耀告诉记者,这里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间断产茧,仅靠200名工人,一年蚕茧产能便与10万户蚕农大致相当,且蚕丝质量达到国家标准5A级以上,远超蚕农生产的平均水平。
在如今的之江大地,越来越多像陌桑高科这样的“智慧农业工厂”,以及一代又一代的现代农机装备,正深刻改变着老祖宗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看天吃饭”老产业,也颠覆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场景,更为山区丘陵发展现代农业画出了美妙的“J型”弧线。
作者:李松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