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一笔长达十年的合作协议让沉默已久的血液制品行业重新成为焦点。
全球血液制品巨头杰特贝林与百洋医药签署合作协议,百洋获得其人血白蛋白安博美在中国大陆特定市场的推广与经销权,其中前三年最低采购量分别为450万瓶、500万瓶和550万瓶。
同一时间,行业另一端却在经历“失血”。
国内血制品赛道中的天坛生物、博雅生物、上海莱士、派林生物等几家龙头企业,在2025年三季报中齐刷刷交出一份疲软答卷:营收增长乏力,利润集体下滑,有的甚至单季度归母净利润跌去四成。
一面是全球血王在中国继续“放手”,专注本地化合作,另一面是本土龙头的集体利润失速。镜子的两面映出的是同一场变化——血液制品这条曾被誉为“高壁垒、稳增长”的黄金赛道,生存逻辑正在被重构。
血王再放手
提起药王,你可能想到的是艾伯维的修美乐,又或是默沙东的K药与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但在国内市场,真正的药王却是一款颇为“隐形”的产品,人血白蛋白。
据药智数据显示,自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近十年间,人血白蛋白以累计1751亿元的销售额位居国内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额排行的榜首,甩开第二名超200亿元。并且自2020年至今,人血白蛋白长期占据着每一年的药王宝座。
国内的人血白蛋白市场中,进口产品占到70%,在这之中又以杰特贝林市场份额占比最大,成为“血王”。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立医疗机构人血白蛋白销售额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杰特贝林以353亿元领跑。
然而,巨头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正变得微妙。
按照公告披露,百洋医药获得了杰特贝林人血白蛋白安博美在中国大陆特定市场的独家推广、销售和经销权,合作期长达十年,其中明确的经销商前三年度最低采购量分别为450万瓶、500万瓶和550万瓶。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安博美在中国市场的触角,将通过百洋这套成熟的商业化体系进一步渗透。
事实上,这已经是双方在血液制品的第三次携手。早在2018年,杰特贝林就与百洋在人血白蛋白产品安博灵、贝林两个产品展开过市场销售层面的合作。
双方的第二次合作发生在2021年3月,就人血白蛋白产品安博美的零售市场开展合作。时隔4年,双方本次签署的《经销协议》也是在2021年合作基础上的深化。具体来看,这一次将合作市场拓展至区域内特定的零售市场、广阔市场、医院市场(君信提供清单的除外)。
杰特贝林拥有全球最大的血浆收集网络。自1986年,杰特贝林就开始为中国患者提供人血白蛋白,已成为中国市场该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双方开展合作七年之后,重心从零售端延伸至院内,覆盖了医院端和更广泛的重症、肝病治疗场景,这既是彼此合作的深化,也契合了近年来越来越多跨国药企在国内主动求变以提高效率的商业策略。
在外界看来,当监管趋严、竞争加剧、价格承压时,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重点不再是“亲力亲为”,而是考虑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商业化。
而百洋除了已经被认可的商业化能力外,也具备独特优势。其在肝病、重症等核心治疗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渠道网络和精准的学术推广能力。
跨国药企不再执着于“亲自下场”,而是主动与本地伙伴共建市场。这种策略在其他领域早已出现,而血制品行业由于政策与安全壁垒高,这种合作也更为慎重。杰特贝林选择迈出这一步,也意味着整个赛道的商业化逻辑正在发生根本转向。
集体“掉血”的龙头
就在杰特贝林寻找更高效的本地化合作方式时,国内血制品龙头们的三季报则集体亮起了红灯。
天坛生物前三季度营收虽然同比增长9.9%,但归母净利润下滑22.16%,单季度更是下降近43%;博雅生物的营收虽然同比增长18.38%,但也是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7.55%。
更惨的上海莱士与派林生物,双双出现营收净利双降,营收分别下滑3.54%与14.4%,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下降近20%、34.19%。
这是过去十年里少有的景象。
在长期被视为“稳定增长、现金牛”的血液制品行业,龙头同时陷入业绩下滑,并且看不到拐点。从一季度业绩变脸,再到中报继续下滑,如今三季报更加“恶化”的业绩,都释放了明确的信号:血制品“躺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是价格下行的压力,省级和省际联盟对血液制品的集采范围不断扩大。
据太平洋证券,血制品已经经历了多轮集采:2022年1月广东11省联盟集采,纳入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5个品种;2023年5月河南19省联盟集采,集采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2023年9月京津冀“3+N”联盟集采,纳入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人血白蛋白3个品种……
其次是成本端的挤压。天坛生物三季报显示,天坛生物营业成本为25.09亿元,同比增长37.87%。成本增速远超过收入9.62%的增长。
与此同时,多家血制品龙头的应收账款飙涨。截至三季度末,天坛生物应收账款为11.2亿元,上年同期为0.25亿元。天坛生物还面临现金储备大幅减少的压力,从去年同期的48.05亿元大幅减少到18.98亿元。
博雅生物、博晖创新等血液制品企业应收账款也同比翻倍,其中博雅生物为6.49亿元,同比增幅达121.26%。应收账款增幅小的派林生物,应收账款也从上年同期的5.71亿元增至6.44亿元。
有分析认为,血液制品行业企业应收账款普遍提高,主要原因包括部分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动态调整了部分客户的账期,这可能导致应收账款增加。此外,为了提高市场,企业可能会给予客户更宽松的信用政策,延长付款期限,从而导致应收账款增多。
产品价格下降,成本增加,应收账款飙涨的多方压力之下,血制品龙头们还面临另一个老生常谈的竞争问题。
血液制品一般是从健康人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的蛋白或细胞组分的统称,主要有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等三大类产品。
国内本土阵营的第一梯队包括天坛生物、上海莱士、泰邦生物、华兰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等上市公司都凭借采浆能力立足。
但是过去这种血制品依赖“采浆量=话语权”的逻辑,正被重组产品与持续涌现的新兴技术冲击。
禾元生物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奥福民)已于2025年7月获批上市,其“稻米造血”技术一旦量产,白蛋白成本或降至10元/克以下,将直接冲击血源产品定价。通化安睿特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III期临床揭盲。
当整个行业的增长逻辑被重写,摆在“血王”们眼前,不外乎两条路。
其一,血制品的“稀缺性”根基正在动摇,靠采浆立足的龙头也得脱离血浆依赖,发展新技术。上海莱士在血友病促凝血非因子治疗领域的创新产品SR604注射液已进入IIb期临床阶段,该产品为全球首创的非凝血因子替代治疗药物;华润系通过收购绿十字中国,获得重组VIII因子核心技术,切入百亿级血友病治疗市场;华兰生物的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也已进入临床阶段。
不过,重组产品虽在特定领域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其在产品类型覆盖度、技术成熟度及临床应用场景上仍存在局限,因此仅能作为血源性血液制品的补充,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血源性血液制品。
这也就让其竞争逻辑来到了另一条路径: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并购整合加速,进入“巨无霸”时代。
过去五年间,血液制品领域已经掀起了整合浪潮。2021年,华润医药斥资48亿元控股博雅生物;2023年12月,海尔集团以125亿元拿下上海莱士控股权;国药集团坐拥天坛生物和卫光生物,又在今年9月耗资45亿元收购了派林生物。业内预测,未来或将形成2-3家国资央企+大资本主导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