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618”,下半年的“双11”,每一年的线上购物节,茅台准会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各种噱头的标题,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可以说,最近10年,年年如此,但是后来再看,其实都是平台电商和媒体的流量策略。
今年大家关注的飞天茅台价格到底如何了?我们还要不要坚持相信茅台?为此,微酒调研多个省份的终端和资本市场,来弄清茅台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预期。
飞天茅台供需双探:线下价稳、需求结构向好、库存良性、电商低价非真价
为了厘清飞天茅台的价格,微酒针对河南、江苏、安徽、河北、山东、浙江六大市场展开专项调研。
从电商补贴逻辑、线下实际成交价,到需求结构、库存周转等关键维度,微酒收集了一线经销商的深度反馈。
谈及电商平台频繁出现的“低价飞天茅台”,经销商们普遍认为其并非市场真实价格的体现。
安徽合肥市场的刘总直言:“渠道真实成本摆在那里,线上所谓的低价多是平台补贴的引流手段——这恰恰反证了线下实际成交价远高于此,否则‘低价引流’便失去了吸引力。”
刘总还指出:“部分电商平台上的低价飞天茅台,不少实为假冒伪劣产品。这些产品常以补贴、绑定支付、海外版本等名义设下圈套,诱导消费者下单,而消费者一旦购入此类产品,往往会陷入维权困难的困境。”
河南郑州烟酒店老板李总则进一步戳破部分“低价噱头”:“我曾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推1599元/瓶的飞天茅台,主动提出要订几箱货时,对方却反复找借口推脱。这种操作本质是借‘低价茅台’吸引消费者关注,最终目的是带动店里其他产品的销售,并非真能以这个价格批量走货。”
关于线下实际走量价,浙江经销商胡总给出了具体数据:“目前整箱飞天茅台的批发价稳定在1880元/瓶左右,零售端成交价则在2050元/瓶上下,线下渠道的价格整体保持坚挺,没有出现大幅波动。”
对于茅台的需求情况和需求结构方面,有的市场也反应出了变化。
“今年飞天茅台的真实需求是上升的,核心变化在消费场景上。”江苏南京的薛总在谈及需求动态时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原来政商务消费在茅台需求中占比很高,现在这个结构明显调整——个人消费和新行产业消费的占比在逐步提升。比如中秋节、国庆节这类传统节日,或是家庭纪念日、朋友聚会等场景,消费者主动开瓶茅台庆祝的情况越来越多,大众消费端的需求正在持续释放,成为支撑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库存与渠道周转这一关键维度,一线反馈同样积极。
河北经销商王总透露:“今年中秋节期间,茅台的动销表现超出预期,市场库存加速出清,目前各地的整体库存已处于良性水平,没有出现明显的库存积压问题。”
山东经销商李总则聚焦渠道周转的深层变化:“现在黄牛的囤货意愿大幅降低。经过近两年的行业调整,再加上茅台持续推进的渠道改革,黄牛在茅台货物周转链条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以前价格可能受黄牛投机行为干扰,现在则越来越由真实的市场消费供需关系决定,价格逻辑更贴近消费本质。”
资本看茅台:券商共识“短期低价是扰动,长期龙头地位稳”,国家队持仓力挺
手握资本者往往最能洞悉事物本质,资本动向亦是市场的核心风向标。那么,对于当前的茅台,资本市场究竟持何种观点?
东北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强直言:“我们研判更侧重长期趋势与市场真实供需,电商低价属于短期市场扰动。上半年‘618’、下半年‘双11’的低价噱头,行业早已习惯。‘618’期间虽有1499元/瓶的茅台宣传,但到了中秋节,茅台实际批价已超2100元/瓶,因此‘双11’过后,市场上的低价茅台声音通常会迅速消失。”
太平洋证券首席分析师郭梦婕则强调行业周期下的核心逻辑:“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时,价格并非核心参考指标,企业的市场地位才是关键。在整体下行的环境中,只要市场地位稳固,就不会出现根本性问题。从当前格局看,茅台仍是无可争议的行业龙头,与第二名的差距显著,因此我们对茅台的长期看好态度未变。”
民生证券首席分析师王言海将焦点放在消费属性的回归上:“我们核心关注茅台的开瓶率数据。从市场调研结果来看,今年茅台开瓶率大幅提升,这表明茅台正从‘投资硬通货’向‘日常消费品’转变。而这一转变,本质上是行业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必然结果。”
浙商证券首席分析师杨骥则提及短期调整与长期价值的关系:“短期维度,茅台面临价格触底与渠道分化的阶段性阵痛,但从长期看,这类调整会逐步淘汰投机性需求,进一步夯实消费基本面,为长期发展筑牢根基。”
数据同样为资本市场的信心提供支撑。Choice数据显示,三季度“国家队”最新持仓中,市值超100亿元的个股共30只,贵州茅台以263.64亿元的持仓市值,位列食品饮料行业首位。
另据南财投研通数据,10月27日至11月2日期间,高盛、中金、招商、华创、中信民生、太平洋、浙商、东北证券等多家头部券商,共为上市公司出具1532次目标价评估,其中对茅台的长期价值判断均偏向积极。
可见,面对茅台的深刻变革与市场转型,“国家队”与众多投资机构正以真金白银的持仓与专业研判,为茅台的发展投下“信任票”。
行业调整期,为何仍信茅台?答案在周期表现与转型落地里
面对市场波动与行业调整,我们为何仍要相信茅台?答案藏在其四十余年的周期韧性里,更显于本轮调整中的主动变革与落地成效。
从历史来看,茅台穿越四轮周期,调整期即是扩张期。
过去四十年,白酒行业历经1988年、1998年、2008年、2013年四轮深度调整。
在行业起伏中,众多名酒企业经历起落,而茅台是唯一一家能穿越每轮周期、始终保持向上发展的企业。
更关键的是,每一轮行业调整,反而成为茅台扩大消费份额的窗口期。
这背后,是茅台基因里自带的“遇困调节、适配环境”能力——既能扛住周期压力,更能在调整中找到增长机会,这也是长期信心的核心支撑。
面对本轮行业调整,茅台明确以“改革”与“转型”为核心战略,主动适配产业变化、政策环境与经济趋势,从渠道、客群、产品、服务四大维度发力,用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在渠道变革方面,茅台探索更高效的营销路径,大力发展团购、零售,拓展线上、私域等新兴渠道。
比如,i茅台APP推出的即时配送,下单最快30分钟收货。茅台酱香酒与淘宝闪购开启深度合作。同时,具有“功能+体验+情绪+社交”的超级终端,茅台文化体验馆也在全国落地。
在客群转型方面,茅台厂商积极与新兴产业、科技企业这些“新贵”打交道、做朋友,并取得良好成效。
今年10月底,广大渠道商就曾反馈:全国18个茅台酒省区有效客户平均增长96%,这也验证茅台客群转型路径的正确性。
在产品方面,茅台更是聚焦适配消费者需求,构建科学的产品投放体系,聚焦主力产品、重点市场、目标客群,促进产品体系升级,拓展消费场景,满足消费需求。
比如,今年生肖、散花、笙乐、黄小西吃晚饭以及“一瓶一日期”的五星商标70周年纪念酒等产品,还有推出“蛇茅”日期自选,都是产品的创新举措。

在服务转型方面,茅台正在创新服务内容和加强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在营销系统内构建文化宣讲师、品鉴师、调酒师、侍酒师等专业人才体系,打造终端专业服务的系统工程。
无论是“三个转型”(渠道、客群、服务)、“四个聚焦”(产品、市场、客群、资源),还是“五个量比关系”(供需、价量、渠道、产品、区域),茅台的每一项市场举措都并非空谈,而是扎实落地、精准发力。
正是这种“不冒进、不保守,主动适配变化”的战略定力,让茅台在本轮调整中既稳住了基本盘,更找到了新的增长支点——这也是当下市场仍愿相信茅台的关键:它不仅能穿越周期,更能在周期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