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习酒的一则声明,让行业目光再次聚焦“开盖酒”这一行业乱象。
习酒在声明中明确指出:针对开瓶酒、开盖酒、光瓶酒等违规产品,公司不提供任何检验服务,不出具任何检验报告,也不承担质量保证责任和售后服务。
而更早前的今年1月,四川、重庆、河南、山西等四省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陆续发布“开盖酒”风险警示,提示消费者购买开盖酒、光瓶拆分酒存在的极大安全风险。此外,某上市公司今年也加大打击力度,摧毁了一条针对公司产品进行开盖销售的灰色产业链,多人被查处。
这让行业开始重新审视“开盖酒”背后的风险与其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酒业家近期从山东、河南市场了解到,当下渠道面临库存、利润双重压力,“开盖酒”乱象更为普遍。在线下,有地区“开盖酒”占比已超10%,有地区经销商预估某酱香产品的“开盖酒”在其当地整体销量中占比可能达到40%;而在线上,低价“开盖酒”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大量流通,部分产品与电商平台品牌旗舰店内的售价相比,差价高达百余元,在此之外,“开盖酒”在双十一期间更已成为部分直播间的引流“利器”。
在泛滥的“开盖酒”背后,其所引发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从市场角度看,伴随低价出现的“开盖酒”容易扰乱产品价格体系,甚至引发“价格战”;从酒厂角度看,“开盖酒”在渠道流通虽能短期带来销量,但容易引发窜货、假货等乱象,极大伤害品牌价值和形象;从消费者角度看,购买低价“开盖酒”不仅可能面临产品质量问题,还可能因无法享受正规售后服务而陷入维权困境。
但在酒业家的调研中,却有酒商直言“开盖酒短时间内难以杜绝”,这是为何?
“开盖酒”多地泛滥,扰乱名酒价格体系
据酒业家了解,部分酒商之所以冒险在出售商品前,借用工具打开瓶盖扫码截留瓶盖内的红包或积分,其核心目的有三:首先是在渠道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的现状下,获取额外利润;其二,这一行为也能伪造已开瓶记录,为后续的跨区域窜货等违规操作提供便利;最后,“开盖酒”能够以相比市场更低的价格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且价格竞争力极强。
多重利益驱使之下,“开盖酒”乱象已愈演愈烈。
在鲁西南部分市场,“开盖酒”占比在逐步提升,严重扰乱部分名酒价格体系。
“我们这边白酒市场规模差不多有40亿,开盖酒占比应该已经达到10%-12%了。”鲁西南酱酒代理商宋桥(化名)表示,当前,某知名清香品牌、次高端浓香品牌在当地的开瓶酒/开盖酒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后者,在开盖酒影响下,其产品价格已经从正常售价400多元一瓶,降到200多元就能买到(开盖酒)了。”
同为鲁西南酱酒代理商的俞舟(化名)也告诉酒业家,据他所知,除了上述品牌,还有其他次高端酱香以及浓香型白酒开盖销售的情况也极为严重。“某浓香品牌虽然销量还不错,但目前价格体系已经乱了,市场上很多比正价便宜一半的开盖酒产品,几乎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到原价销售了。”据他观察到,近期,某酱酒中度酒产品也开始在少数市场出现开盖销售的情况。
而在华中地区,开盖酒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河南某即时零售平台负责人卢君(化名)介绍,在当地市场,某款百元价位酱酒的“开盖酒”在其整体销量中占比超20%,而对于另一宴席知名酱酒产品,卢君预估这一占比数据可能达到了40%。
河南名酒供应商张珊(化名)则告诉酒业家,在百荣市场,不少全国性名酒都普遍存在开盖销售的情况。不过他也谈到,得益于部分酒企加强管控,今年以来,河南部分市场“开盖酒”的情况已有改善。
除了线下,多个电商平台也已成为“开盖酒”销售的重要阵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搜索“开盖酒”,可以看到大量相关商品链接。酒业家统计了该平台上的5款开盖酒标价,与品牌京东旗舰店内的产品标价对比,发现“开盖酒”售价显著低于后者,单瓶差价达到21.3元至171元不等。

酒业家同时注意到,除上述二手交易平台,拼多多、快手等电商平台上也涌现出不少类似产品。临近双十一,一些酒类直播间更以“开盖/开瓶酒”为宣传卖点,借低价白酒进行引流。
催生灰色产业链、一箱封装费35元,“开盖酒”为何屡禁不止?
事实上,“开盖酒”并非新鲜事,早在2024年1月,酒业家就曾发布文章《酒企C端化背后:品鉴套利、“盗”扫红包……厂商博弈下终端乱象何时休?》关注“开盖酒”等渠道乱象。当时就有酒商谈到,出现“开盖酒”等现象的核心原因是“终端动销不畅,经销商利润得不到保障”。
从酒业发展来看,“反向红包”是酒企一项重要的终端运营策略。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瓶内/开盖红包的直接让利,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一举措最初确实为品牌带来一定的市场回报。然而,当市场转入缩量竞争,品牌、渠道与消费者三方对有限利润的争夺日益激烈,其发展路径已逐渐偏离其设计初衷,成为部分商家“套利”的工具。
而“开盖酒”屡禁不止,还催生了灰色产业链的形成。据山东名酒代理商程启功(化名)介绍,如今“开盖酒”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比如,有专业团队专门开盖扫码,然后再‘无损’封装,一箱酒收取35元的人工费。有些地方还有专门扫码的设备销售,这些让开盖酒流通更加顺畅。”
在北京太和金樽文化有限公司、山东酒优盟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金贵看来,“开盖酒”不仅会扰乱市场价格,造成品牌形象受损,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不少开盖酒就是空瓶卖酒标,里面到底装的什么,只有卖酒的人才知道。”
“开盖酒会伤害品牌价值和形象,还会成为假酒滋生的重灾区。”卢君也谈到。
对此,程启功表示,市面上所谓的低价开盖酒几乎都是真假难辨。“瓶盖被打开,就有被换掉酒体的风险,不排除有不法商家让假酒顶着‘开盖酒’的名义以超低价流入市场,对消费者健康以及品牌形象都造成极大损害。”
但在酒业家调研中,不少从业者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开盖酒或难以杜绝。
首先,在行业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市场层面短期内的供需失衡,是“开盖酒”无法禁绝的根本原因。
“酒厂推出‘五码合一’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开瓶率,同时,这一手段也能帮助企业监控货品流向,防止窜货。虽然开盖酒有很多弊端,但也确实能帮助酒企实现短期出货的需求,所以上游禁止开盖酒的决心或许并不大。”线上代理商李静(化名)向酒业家谈到。
张珊也表示,部分酒厂对于代理商销售开盖酒心知肚明,“但大家的首要目的就是把库存清出去,让业务员和代理商都能赚钱,开盖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代理商生存压力巨大,亟需快速“回血”。俞舟表示,“随着价格倒挂、市场缩量,代理商压力陡增,为了生存下去,就只能通过开盖酒弥补损失;同时,商家客户有限,要想快速去库存,能避开厂家而窜货的开盖酒就能发挥作用了。”
“开盖酒其实算是厂家的政策‘漏洞’,有漏洞,就有人钻。尤其是现在部分名酒价格大幅度倒挂,大家不得不四处找利润。”杨金贵谈到。
山东酒商陈诚(化名)此前也告诉酒业家,如今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即便酒厂有费用支持,利润空间也还是捉襟见肘。“如果不这么干(卖开盖酒),很多同行只会亏的更多。”
最后,消费者对性价比产品较高的购买意愿,则是开盖酒得以流通的重要因素。“开盖酒以低于正价五折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购买。这些用户不在乎包装的完整性,可能也无法分辨是不是真酒,这就给了开盖酒可乘之机。”但程启功也提醒,只要打开了酒瓶盖,就会存在极大的换酒风险,这个对整个白酒行业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部分厂家对此虽然是心知肚明,但是如果下定决心从源头处管控,也还是有方法的。”杨金贵认为,厂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管理:第一,严格监管品鉴会,如果传统品鉴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把费用节省下来投向其他活动;第二,对销售开盖酒的经销商加大处罚的同时,慎重考虑反向红包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第三,厂家应该考虑,凡开盖酒一律禁止流通,并加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