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三江平原褪去最后一抹金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秋收作业已全面收官。从富锦市的玉米万亩田到汤原县的优质稻田,大型农机的轰鸣渐歇,智能化仓容里堆满饱满籽粒,这座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用科技与实干,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今年秋收像‘开导航’一样顺!”富锦市种粮大户李占军站在田埂上,望着刚完成秸秆还田的地块感慨。他的1200亩玉米地,5台配备北斗定位系统的联合收割机仅用3天便完成收割,籽粒损失率不足1%。今年秋收前,佳木斯提前完成5.87万台拖拉机、1.18万台收获机的全面检修,农机满负荷运转时,水稻、玉米、大豆日收获面积分别可达75万亩、50万亩、60万亩,为抢农时提供了硬核支撑。全市推行防灾减灾精细化服务,依托1167个病虫害监测点,发布气象、病虫害预警提示419条,组织市县乡村四级1698人次开展三期灾害隐患排查,整改沟渠堵塞、病虫害隐患等问题61个,最大限度规避了风险。
科技赋能让“丰收底气”更足。在桦川县的科技示范田里,先进的技术体系结出硕果,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让水稻亩产突破1200斤。佳木斯通过“十院所联十县区”模式,组织190名科研专家与1498名农技人员组建百个服务组,全覆盖包联75个乡镇,打造300亩以上科技示范田9877块,先进技术推广面积超1500万亩。同时,累计建成的1038万亩高标准农田,让黑土地有机质含量稳定在41.9克/千克,为单产提升筑牢根基。汤原县种植户王德明的750亩水稻通过“定制农业”模式,不仅亩产增产百斤,订单收购价还每斤高出0.1-0.15元,亩均增收近200元。
从田间到仓房的“全链条保障”确保颗粒归仓。在桦川县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智能化测水仪、色选机高效运转,刚收割的潮粮经414座烘干设备处理后,直接存入1613万吨标准化仓容,产后损耗率降低至3%以下。佳木斯还联动农发行争取120亿元授信资金,打通“收割-烘干-仓储-销售”全环节,让“佳木斯好粮”通过精细化加工销往全国,实现产量与效益双提升。
经专家测算,今年佳木斯市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水平达到每亩935.6斤,较上年增幅5.8%,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佳木斯将持续深化农机智能化、种植科技化、服务全链条化改革,让黑土地上的丰收故事越来越精彩。
作者:董晓艳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岳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