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这个事,不只是国内行情不好,英国这边也是步入寒冬期。现在的英国也是提供的岗位少,年轻人招工作周期长,本地人也一样难找工。
今天我们聊下英国就业的问题。
No.1就业寒冬:120万英国毕业生争夺1.7万岗位!
根据英国学生雇主协会ISE统计,2023/2024学年英国毕业生职位收到的申请总数达120万份,而岗位仅有17,000个。

而相比之下,在2021/2022学年,有559,959名申请者进入面试阶段,英国雇主共雇佣了19,646人。那时稍的毕业生可选择的职位更多,竞争仅为现在的一半。
你要知道,英国总共才5000万人左右,这是个啥概念?英国也卷起来了啊。大几千人卷一个职位,你有本土身份,想谋求一个好点的职位周期至少半年甚至几年。
还有就是,这120多万申请人数是累积的,不是说单纯的这届毕业生。英国当届毕业生也没那么多人,这是毕业了但没找到工作的前几届孩子一起在轮回。这说明啥?说明英国现在的企业基本不怎么放职位了啊。估计有也是急招内推渠道掉了。

No.2AI的出现代替了很多招聘毕业生的需求!
话说,根据财富财富杂志记者Emma Burleigh在文章中的反馈,现在的就业市场之所以这么惨淡。主要还是AI带来的困境。毕业生成为了可替代的羔羊。
截止到7月,过去一年中,仍有58%的毕业生处于在找工作的模式,有20%的学生已经找了一整年都没成功。科技公司招募21-25岁员工的比例从之前的15%下降到了6.8%。
当AI成为趋势,很多公司都能做到降本增效。就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业务,取缔很多信息的搜集以及整理类的工作。就现在很多企业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用ai甚至可以提升70%的工作效率。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现在万物皆可AI,真不需要那么多人。特别是很多文科学生,很多岗位被取代掉了,还有很多计算机类的。很多基础的也被取代掉了。不止英国是这样,美国这边也是,美国硅谷裁员都10万人了。
No.3现在英国本土毕业生和留学生的动向!
话说,现在英国很多本土学生也很难,毕业后找工作周期被拉长。很多还找不到,投递简历。一份很平常的工作都200+简历数量。好的企业就更疯狂了。
就我个人所知道的,以及和留学生交谈中他们反馈他们同学的。目前很多本土学生不少都没进入那种全职工作,很多都在餐厅,Tesco这种超市打短工先过渡着,有的都打了一年多了还没个准信。

还有不少毕业生聪明一点,直接跑澳洲或eu去了,压根就不在本土工作。跑到澳洲的还机会多点,他们。特别是一些老师,医生,会计这类的。
至于留学生方面,其实就更加难了,好在留学生有些是真能卷。本土毕业生和留学生比起来,是弟弟,要是抛开身份来谈,本土生就是弟中弟。压根卷不过我们,但没有如果,人家就是有身份,有绝对优势。而且即使跑澳洲或eu,也有身份上的优势。不像我们,基本时间到了就得回来。
一部分能卷的继续在英国卷出一条生路,优质的那波总是有的。每年现在靠着psw+工签能留下的人数在7000多,其实的确抢占了不少本土学生的资源,怪不得英国改革派现在呼声高,触犯native利益了啊。

大部分留学生其实是不能卷的,不能卷的也有自己的出路,有的就先拿身份,通过其他渠道。有的就自己创业,打工是不可能打的。当然,这些也是其中的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回国了,然后各凭本事的。
只不过,国内目前的就业环境还是比英国其实要好,你不挑工作,你就业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最多薪资少点,然后单休什么的。不至于你想混口饭吃都没机会。但留学生不要面子的吗?比如去超市这种,英国人愿意干,留学生这种会愿意干?当然是不愿意,就干耗着的多,或者继续读双硕和博士的多。真没必要,这个时期,如果家里底子不是那么厚的,还是顺应市场,先就业,先实践,找机会再说,不要继续读下去了。继续读也是延迟被筛选而已。

总了个结:现在的就业行情,可能不只是英国进入寒冬期,eu那边很多也是。德国那边问了一圈也是又卷薪资又低。而且大家税都高。
所以,对于留学生来说,实在拿不到工签留不下的,没必要在那边干耗着。该回国回国,尤其如果你没那种一定想留下来的意志的话。那就直接选择回来,提前以毕业生身份入局国内的社招这些,可能机会还多点。家里有资源的,进体制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进去后,发展可能框死你了,但事少,你可以琢磨同步干其他的事。也一样有机会。当务之急就是先找一个地方混着。等行情好了再找机会。